林中来信20|半部论语治天下?
9 分钟 郝海龙

林中来信20|半部论语治天下?

阅读经典时,难免会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但为什么有很多事业有成的人,会真的把自己的处世哲学、管理方法等一切正面的、好的知识技能,都归功于一两本典籍的帮助呢?

1

我们都听说过宋朝开国宰相赵普的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虽说赵普的故事本身颇多可疑,但你会发现有人真的相信这句话。同样,我也曾听一些人说起,宇宙人生一切道理皆可在《道德经》中找到。

但只要稍有常识,就能明白政治事务纷繁复杂,古代地方官管好一个小县城所需的知识,区区一万多字的《论语》都无法覆盖,遑论治理整个天下。如果《道德经》已经涵盖了万事万物所有的道理,势必也涵盖了「如何治理国家」这一议题,而《道德经》的篇幅还没半部《论语》长。

因此,阅读古代经典之时,心中总难免会泛起「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感。好吧,我承认,其实在阅读之前或许就已经预设了这样的感觉。

但是,相信你一定也看到过很多事业有成的人,会真的把自己的处世哲学、管理方法等一切正面的、好的知识技能,都归功于一两本典籍的帮助。

这让我想到,很多文化人对「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种说法嗤之以鼻,认为人生复杂,不可能有一两本书对其产生显著的影响:如果阅读塑造了你的人格,那么一定是成百上千本书塑造的。但如果你问前面提到的这些人「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他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书名,言谈之间颇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架势。尽管他们可能确实读过成百上千本书,如果你近距离观察,甚至能够发现他们某些优秀的方法、习惯,几乎一定来自于其他书籍或人生经验。

为什么会这样?最简单解释就是,他们或许真的缺乏这方面的常识。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源于自己推崇的那一两本典籍,这对他的事业和人生并没有明显而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这种信念也就成了一个无伤大雅的误解。

但说任何一个人缺乏常识都应当小心。虽说常识也需要习得,但在正常社会,常识应该是最容易获取、最容易习得的那部分知识。说这些事业有成的人全都缺乏常识,我觉得不太可能。那么为什么他们会执着地认为只有自己推崇的典籍是唯一重要的呢?

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社会文化压力。比如,在中国古代,皇家崇尚黄老哲学时(如汉初),《道德经》自然就被捧上神坛,被认为能够解释万事万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经典就身价倍增。后来在科举考试的加持下,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在不断洗脑、被洗脑以及自我洗脑,孔孟圣贤之书不仅能够治天下,而且是唯一能治天下的书。

时至今日,五四新文化运动过去了一百多年,这种压力依然没有消失。《论语》《孟子》的影响力虽然不可能和古代同日而语,但鲜有人质疑他们的地位。

以上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两个解释。第一个解释中,我们对经典的喜爱与推崇是真诚的,但这种真诚是因为不明真相;第二解释中,我们对经典的喜爱与推崇是由于社会压力,其中有多少发自内心的成分,可能连当事人自己也不清楚——作为社会化生物,我们也不可能清楚。

但我认为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本文为会员专属内容,在籍会员可在登录后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