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来信21|被利用的内在动机
14 分钟 郝海龙

林中来信21|被利用的内在动机

我们不爱工作,工作就会很痛苦;我们热爱工作,老板就会给低薪。有解吗?

1

有这么一则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

一个独居的老头在自己的房子里颐养天年。一帮顽童看中了他家附近的一块空地,于是每天来玩,喧闹不已。

老人不胜其烦,想将孩子轰走。但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如果好不容易找到一块适于玩乐的空地,大人断然无法将自己赶走,弄不好逆反心理作祟,还要故意去这人家附近捣乱。

这时,老人看到孩子们快乐的表情,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冲孩子们喊道:「我是个独居老人,每天都很寂寞。最近你们来这里玩,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为了表示感谢,如果以后你们每天都能来,我就你们每人发五块钱,每天都发。好不好?」

孩子们当然大喜过望,正待答应,其中一个看上去是领头的孩子却摆摆手,眼睛一转道:「老爷爷,要我们答应也不是不可以,但我还有一个条件:从今天开始就要给钱。」

老头露出一副勉为其难的表情,但还是掏出了钱包,给每个人发了五块钱。孩子们拿到钱后欢呼雀跃,转头就去买饮料喝。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孩子们每天都到老头家附近玩耍,老头也如约给他们发钱。开始孩子们会一边玩一边等老头自己出门给钱,后来孩子们一到这里,就会去老头家里要钱,然后才去玩。

这天,孩子们又来找老头要钱,老头愁眉苦脸地和孩子说:「我退休在家,积蓄本就不多,最近在你们身上花了不少,现在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了。但我还是希望你们每天都能来玩,只是每天最多只能给你们每人五毛钱了。」

孩子们顿时就不干了,领头的更是怒道:「我们每天辛辛苦苦来你这里玩,你就给我们五毛钱,太小气了!」

从此,这帮孩子再也没有在附近出现过。

2

我在不同的场合听过这个故事多次。虽然每回版本都不一样,但大意都差不多,从故事能够得出的结论也基本一致:老头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了孩子玩耍的动机。

原本孩子们玩耍是为了自己快乐,老头通过给钱这种巧妙的安排,逐渐让孩子们觉得玩耍是为了挣钱,于是在失去了金钱的激励之后,孩子们再也不愿意「受这份罪」了。

之所以不断有人讲起这个故事(这里我用自己的方式又讲了一遍),原因是故事涉及了人类做事情最基本的两类动机,通常称为内在动机(如为了自己快乐、好奇等)和外在动机(如为了金钱等)。而老人改变孩子动机这种做法所揭示的寓意可以应用到现实中很多方面,反过来也是我们现实中很多错误做法的解释与警示。

比如,有一些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无法自拔,家长采用了种种限制措施(如规定每天只能玩一个小时游戏等)都收效甚微。但郑渊洁先生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采用了完全相反的做法,他规定儿子郑亚旗每天放学后「必须先玩三个小时游戏,才能写作业」,最后郑亚旗不得不求他「能不能只玩两个小时」。

这里我无意评价电子游戏本身是好是坏(自然好坏都有),也并不是说郑先生的做法对其他人一定有效。但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做法其实就是在改变孩子玩游戏的动机。

原本打电子游戏是为了获得快乐、取得成就感,简言之主要靠内在动机驱动。除此之外,如果是自己玩游戏,什么时候玩、玩多久都是自己决定的,而这种自主决定本身也是内在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之,一旦强制规定了玩游戏的时间,就意味着失去了自主决定的权利,游戏就慢慢变成了一件为满足他人愿望而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外在动机驱动)。甚至由于这种强迫,做作业这种原本看起来可能是无聊的事情,反而变成了自己的渴望。

于是,一个诡异的结果出现了:我努力打游戏是为了完成父亲交给我的任务,给自己争取自主做作业的机会。

很多人在工作时被领导逼着做各种事,痛苦不堪,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事情有多难或者事情本身没有意思,而正是因为领导的逼迫或者 KPI 的考核,使得事情变成了这样。但很少有人会想到,其实自己也可以逼孩子玩游戏,给孩子玩游戏设定 KPI(今天打不到 30 级不许吃饭)——如果想让一个人戒绝某件事,最简单的办法是让他发自内心地讨厌它。

当然,人生在世,有点乐趣不容易,如果打游戏没有造成什么严重恶果,我其实也不主张用这么激进的方法。

本文为会员专属内容,在籍会员可在登录后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