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来信30|理解与同情
8 分钟 郝海龙

林中来信30|理解与同情

英文的 empathy / sympathy / compassion 通常都翻译成「同情」,但在我看来,它们的精确含义正好对应了「理解」的三个层次。如果我们能对「理解」这个词本身的含义做一个深入剖析,既可以对理解的程度有个合理预期,又不至于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丧失自我。

1

最近在读一本讲亲子关系的书《The Book You Wish Your Parents Had Read (and Your Children Will be Glad That You Did)》(中文版译作《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你的孩子也会庆幸你读过)》,以下简称《这本书》)。

你猜的没错,最初我确实是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但必须承认,读过之后,发现书名并不只是噱头。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孩子,但从中找到了很多自己童年创伤的来源以及相应的修复方法,明白了当初父母为什么会这样做。

比如,在第 16 期会员通讯《从心所欲》中,我曾讲过自己小时候用外婆给的零用钱买了一个小飞机玩具,然后被我妈妈强行退掉的故事。多少年来,我一直不明白买小飞机这件事为什么会让妈妈那么生气,现在我终于明白,是因为她的童年有类似的创伤经历:她曾给我讲过,有一次她因为花了两块钱,就被我外婆暴打一顿。

在妈妈小时候,七口之家一个月的开支也就是三十块钱左右,两块钱绝对不是小数目。她要花光两块钱,只怕也要思前想后,踌躇多时。我想她买的应该是当年自己最钟爱的物事。但在心愿终于得到满足之时,马上就受到此生从未有过的惩罚,心中滋味可想而知,甚至可能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配消费好东西,这一点恰好也印证了她现在的消费习惯。

童年受到的创伤是如此之重,以至于让她本能地认为乱花钱就要受惩罚,于是将这种情绪不自觉地投射到了儿子身上。她有她的理由,但这个理由基于多年以前的经历,我无从得知,也不敢去问,问了可能也得不到真正的答案,于是这种互相不理解一下子就持续了三十年。

本文为会员专属内容,在籍会员可在登录后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