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来信33|「请问您当时在哪儿?」
10 分钟 郝海龙

林中来信33|「请问您当时在哪儿?」

田中芳树《银河英雄传说》书评

1

最近,田中芳树的科幻巨著《银河英雄传说》简体中文版再版,让我想起了一些往事。

或许你知道,我曾在某著名培训机构当过 GRE 老师。GRE 通常翻译为「研究生入学考试」,虽然这个翻译不是很准确,但至少它确实是一门考试。而在中国(或许整个东亚也是如此),做过出国考试培训的老师都知道,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在功利性应试技巧和真正的教育之间作抉择。

具体来讲,我们确实总结出了一些考试技巧,能够帮助考生在一定限度内提高成绩,但如果把课程内容局限在考试技巧上,很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考生的考试成绩很高,也顺利被理想的研究生院录取,但真正读书时却非常痛苦。因为在考试时,至少有一些题目是在没有彻底理解题目内容的情况下做对的,成绩并不能想预期的那样反应考生的真实水平。

比如,我曾见过一些 GRE 的「分析论证」题目分数很高的学生,在思考现实问题时却完全找不到逻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分析论证类题目的题库本身是公开的,而且很容易总结出清晰易懂的操作步骤,逐步操作即可完成一篇还算不错的分析文章,但这个过程却绕开了题目本身要求的那种思辨能力,更不用说将这种思辨能力应用到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之上。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以提高考生的综合实力为教学目标呢?理想情况下,确实应该如此,因为如果考生的综合实力提高了,成绩也会自然提高。但现实中至少会有以下几个问题:

  1. 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考试技巧提高成绩会快很多;
  2. 相比笼统的「综合实力」,考试技巧更容易讲清楚,学生也更容易听明白。
  3. 不管是否愿意承认,但必须承认的一点是:相比考试技巧,「综合实力」中有更多取决于先天因素和家庭教育环境的成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以提高综合实力设计课程,最终的结果就是几乎招不到学生。这并不是说学生都是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者,而是在真正了解这门考试之前,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二者有什么区别,既然如此,不如找一个能够更快提高分数的老师——毕竟分数是一个很容易看清楚的指标。

好在对于我讲授的科目,只要备课充分,在覆盖全部考试技巧之后,总还能留一些时间讲授那些对基础能力和综合实力真正有益的内容。

题目中出现「托马斯·潘恩」,至少可以普及一下《常识》;出现「卢梭」,可以借机讲讲什么是社会契约;出现「判例」,正好说说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区别……而讲到社会制度相关的题目时,我经常会给学生推荐的就是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

老师给学生推荐书有一个难点,就是学生不愿意看。学生当然有不看书的自由,但我总是隐隐有种感觉:很多时候原本多少还有点兴趣的书,被老师一推荐,反而觉得有些俗气,有些老土,越发不愿意看。有时候我甚至在想,老师推荐一本书会有适得其反的作用,如果想让学生好好阅读某本书,还不如在社交网络找几个喜欢这本书的同龄人,拍个读书视频有效。

在课堂上推荐的许多书中,我最希望能够有更多人阅读的正是《银河英雄传说》。不仅仅是因为其故事精彩,还因为它承载着我最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

本文为会员专属内容,在籍会员可在登录后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