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来信37|关于脚本 / On Script|特约作者:宝婷
15 分钟 特约作者

林中来信37|关于脚本 / On Script|特约作者:宝婷

这样看来,script / 脚本一词包含的数对矛盾关系合理起来:权威,却也让人想脱离权威(如表演中精彩的即兴;脱离正典的挪用;所谓的偏离正轨的人生);受控,也可以用以施加控制(它让人照做,人也可以利用它的简单、可编辑和可快速复制而让电脑照做)。

编者按:或许是因为英语教师的职业习惯,我对于词汇内涵在历史中的流变,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一直有浓厚的兴趣。也一直主张每个人大脑中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词典,这样至少能够在说话那一刻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在交流中也更容易解释清楚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方面的内容也是我们《林中来信》经常出现的主题(如第 30 期)。今天这篇文章,我特别邀请了我的拉丁语班的同学,同时也是播客《不可理论》的主播宝婷,带来她对「脚本(script)」这个概念的理解与思考。——海龙


绪言

「理论关键词」类的书我读过两本,分别是 Benjamin Peters 编辑的 Digital Keywords(2016)和 W. J. T. Mitchell 和 Mark B. N. Hansen 编写的 Critical Terms for Media Studies(《媒介研究批评术语集》)。这两本书都属于科技、媒介理论范畴,邀请了不同的学者每人为一个关键词做理论阐述。稍微罗列一下其中提到的关键词,就不难看出这类书籍的有趣之处。科技、媒介理论的发展必然与新技术带来新范式相关,从一个词汇最早的词源和用法,到它被赋予技术上的涵义,再到新技术产生,它的涵义又从古早技术有所转变,都凝聚在这一个关键词的变迁里。所以只是浏览一遍目录,看到如「云(Cloud)」「镜像(Mirror)」「模拟(Analog)」「硬件/软件/湿件(Hardware/Software/Wetware)」这样的词汇,就已让人浮想联翩。

像这样对一个概念进行生发的例子还有很多。《离线》杂志的单期专题比如「副本」「共生」「黑客」也采用了类似的做法。在《不可理论》播客第 37 集《茫茫相似将万物勾连》中,我也曾对「模拟」(Analog )与「数字」(Digital)概念做过梳理。此外,我很喜爱的科技理论学者 Alexander Galloway 的博士论文就是围绕「协议(Protocol)」这个概念展开,后以 Protocol: How Control Exists after Decentralization 为题作为学术专著出版。之后他又研究了「交互界面(Interface)」概念(The Interface Effect, 2012)。而前面提到的播客单集灵感也正来自 Galloway 近年新开的一门研究生课程,内容主要围绕「analog」这个概念展开,讲到了「analog」的理论意义,并称当下是「analog」的黄金年代。类似地,还有 Seb Franklin 的专著 Control: Digitality as Cultural Logic,他梳理了从控制社会到风险社会的「控制」概念,不过全书更像文献综述,原创性较 Galloway 的书低了很多。

铺垫这么多,只想说明在探索科技概念、关键词的理论阐释过程中,颇有许多收获。这篇小文想谈的,则是最近蹦入我脑海,并未在上述案例中收录的另一词汇——script。

本文为会员专属内容,在籍会员可在登录后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