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来信61|理性与感性
8 分钟 郝海龙

林中来信61|理性与感性

很多时候,经济学的观点之争,就是假设前提之争:我同意在你说的那种情况下你是对的,但现在的情况并不是你说的那样。

1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季。去年我借着文学奖谈了谈常年落选的村上春树,今天我想聊聊另一个经常产生争议的奖项相关学科:经济学。

经济学奖经常出现争议,或许是因为这个学科本身就争议不断。比如,古典派经济学家主张自由放任,认为任何对市场的干预都会导致经济运行低效。但当执行自由放任政策的国家经济衰退乃至萧条之时,又出现了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等萧条结束,经济重新繁荣,政府自然不愿意放弃到手的权力,结果又可能导致一边通货膨胀、一边经济停滞——滞涨(谐音「智障」)。这时新古典派又出来说:你看,政府干预还是不行,还是交给市场吧,于是经济再一次繁荣起来。

听起来特别像是一个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过程,市场失灵换政府,政府失灵换市场。仅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说,这么想似乎也没什么大问题。那些向经济学家寻求政策建议的政客可能自己也不笃信经济学理论,她们期待出现的情况是:

  1. 我针对现在的主要经济问题,制定了一个经济政策;
  2. 我在经济学家那里找到了理论支持,使得这个政策可以有效推行;
  3. 经济能在政策推行之后恰好好转。至于这是否是政策执行的结果并不重要,大部分群众也不关心。

本文为会员专属内容,在籍会员可在登录后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