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来信79|像高维生命一样生活
12 分钟 郝海龙

林中来信79|像高维生命一样生活

「预知未来,就像看一张连分类广告都看完了的旧报纸一样,日子的苦闷,会使人想到不如死亡!」真是这样吗? (本文为姜峯楠《你一生的故事》书评)

1

近日,著名科幻与科技作家姜峯楠(Ted Chiang)在《纽约客》发表了自己对 ChatGPT 的理解《ChatGPT 是网络的一张模糊的有损压缩图片(JPEG)》。尽管有技术人员并不认可文中的观点,但大多数网友还是很喜欢他在文中使用的这个比喻,至少找到了一种描述我们对 ChatGPT 感受的语言,或许不够准确,但比喻或科普目的不是、也做不到百分之百准确。

不过最神奇的是,虽然我们每天都会遇到 JPEG 格式的图片(除非你不拍照不上网),大多数人其实对这种文件格式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但当姜先生把当下最火的人工智能 ChatGPT 比作 JPEG 时,我们似乎对 JPEG 也有了更深的、更精确地理解。这正是姜先生的功力所在。

对于非专业写作者来说,非虚构文章中的比喻,通常是为了更加形象地描述一件事,因此喻体往往是大众更为熟悉的事物,但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常常违反这种规则。比如,张爱玲的短篇小说《第一炉香》中的那个经典比喻:

梁家那白房子黏黏地溶化在白雾里,只看见绿玻璃窗里晃动着灯光,绿幽幽地,一方一方,像薄荷酒里的冰块。

对于那个年代的平民来说,白雾绿玻璃里面晃动着灯光,可能更为常见,就算买不起房,装不起绿玻璃,至少可以看大户人家的窗户,但薄荷酒这种新鲜玩意,至少在那个年代并不普及,于是,尽管这里描述的是灯光,更多的读者反而了解了放着冰块的薄荷酒的模样。当然,对于和主人公一样,整天花天酒地的上流人士而言,冰块薄荷酒也不算奢侈,反倒是在房间或院里痛饮之时,想象不到夜晚从远处望来自家的模样。

姜峯楠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则更进一步:我们其实不关心 JPEG 文件背后的算法原理,但关心当下炙手可热的 ChatGPT,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反而先读了他写的有关图片压缩的科普。全文读完,ChatGPT 背后的原理太过复杂,我们只能通过 JPEG 的比喻大略感受,但 JPEG 的原理倒是清楚了不少。

这种阅读体验也让我对姜先生的其他作品产生了兴趣,不知不觉就拿起了他最经典的《你一生的故事》。

第一次知道这个故事是在其改编电影《降临》上映之时。当时我和妻子还处在稳定摄入文艺作品时期,基本保持着一两周看一部电影的频率。不过,因为工作疲劳,看电影的目的以放松为主,像科幻这种娱乐题材当然不会错过。

但只要你看过这个片子,就应该明白,身心疲惫的人看《降临》,肯定会一头雾水。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我宛如智障,甚至失去了中国普通男人最擅长的 mansplain 技能,为了中国普通男人的另一个特点「面子」,我只能将其怪罪到影片太抽象上面。哪怕最后看了很多解读,大概明白片子究竟在说什么了,还是会觉得其呈现得并不够好。因此,就算原著无数次地被各种推荐算法放到我的面前,我都毅然选择忽略。

这一次,没有任何算法推荐,阅读这个故事变成了我阅读姜先生科普文章的自然延伸。读罢竟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

本文为会员专属内容,在籍会员可在登录后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