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来信108|经济学规律在何时是有效的?
8 分钟 郝海龙

林中来信108|经济学规律在何时是有效的?

在你自己擅长及熟悉的领域,你往往会掌握比普通人更多的信息,这时你要做的是充分利用你的信息优势,不要盲从他人,或者说在决策时要赋予自己的判断更高的权重。这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很多人都会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真正行动的时候却非常享受随大流的安全感。

1

一九八七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在普渡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曾引述并改编过一个著名的笑话:

一个经济学家、一个化学家和一位工程师被困在一个荒岛上。他们只有一个豆子罐头,但没有开罐器。工程师建议,由他爬到一棵棕榈树的某个精确高度,然后以精确的距离和角度把豆子扔出去。他说:「罐头在撞击时会裂开。」 「不,」化学家说,「我们应该把罐子放在太阳下,让豆子受热膨胀,直到罐子炸开。」 「胡说,」经济学家说,「用这两种方法我们会损失太多豆子。按我的计划,不会有任何烂摊子,也不会损失豆子。」 工程师和化学家说:「好吧,我们当然愿意考虑,你的计划是什么?」然后经济学家回答说:「嗯,首先假设我们有一个开罐器。」(由 ChatGPT 翻译,郝海龙校对。)

在西方,这个笑话经常被用来讽刺经济学家的不靠谱:似乎总是在提出各种不符合实际的假设。比如,之前的会员通讯中,我们也曾谈到,根据最新的行为经济学证据,经典的「理性人假设」就不符合现实,那么一切基于该假设得出的结论就是可疑的。

与之相比,自然科学的专家似乎就显得很靠谱。比如,故事中的化学家和工程师,他们的方法听起来至少可以确保把罐头打开。可是,不知道你是否想过,为什么经济学家或者经济学理论总是给我们这种不靠谱的印象呢?

我觉得恰恰是因为经济学界一直试图让其研究方法朝着自然科学靠拢。经济学家喜欢做假设不假,但「提出假设,然后验证」是任何当今科学研究都会用到的重要方法。以物理学为例,我们在学习自由落体时,会假设空气阻力为零(或者是一个固定数值);在学习匀速直线运动时,我们经常会计算位移、速度、时间的关系,也会经常假设滚动摩擦力为零,甚至「匀速」和「直线」也都是假设。

可是同样是做假设,为什么受伤的总是经济学家呢?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本文为会员专属内容,在籍会员可在登录后继续阅读